从依赖共生到边界,看到真实的自己

    情感美文 电商在线 511次浏览

    从科学的角度走近“边界”

    经常听人聊起边界感,但什么是“边界”,我们要如何确立“边界”,带着这样的疑惑,我翻开了《如何为爱立界限》这本书。

    本书作者梅洛迪·贝蒂(Melody Beattie)在30多年前提出了“依赖共生”这个概念,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,作者为这个概念写出了全新的心理指南。

    贝蒂围绕着自己的生活与境遇,揭示了“依赖共生”的形成与发展,用浅显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与亲密爱人、父母子女等保持适当的距离,让我们清楚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说好,什么时候应该坚决不让步。

    书中还详细列举了关于边界中涉及的,关于沟通、操控、原生家庭、亲密关系、自我关爱等各方面的问题。

    并且,提供了大量的量表和6个情绪测试,用科学的方法教我们如何一步步形成自我的边界,达到情感的独立。

    以本书为“镜”,我看到真实的自己

    阅读本书,我们可能会颠覆以往的认知:

    “我都是为了你好,才帮你做这些的.....”

    “我总是按照大人的方式来做事情,一点不想打破家庭的和平......”

    “为了这个家,我放弃我的工作......”

    在读这本书前,我一直认为以上这些情况都证明了我是个肯牺牲的大好人。

    但所谓依赖共生,指的是依赖他人对自己的依赖。以上这些都提示着我们是一个依赖共生的人。

    我们用牺牲自己的幸福来满足“需要我们”的人,其实是为了对方可以回馈给同样的爱,但是这样做不仅仅会让别人感觉到被控制,还无法真正得到感谢,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无法得到幸福。

    书中详细地告知了我们如何为爱立界限,找到自我,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,让我们不需要通过照顾他人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价值。其实我们可以通过直接关心自己,照顾好我们自己,这样子我们的力量就是来自于自身,而不依靠他人。

    很好,但并非完美

    看完全文,我们会发现贝蒂是以第一人称叙事贯穿全文的,也列举了大量自身经历的故事,同时感叹贝蒂曾经也是一个依赖共生的人,但是她经过自我剖析、洞察、反思成就了美好的自我边界,这样的作品能够让人产生深深的共鸣,但客观来说,也会给人一种太主观意识的表现。阅读的时候,可以尝试先消除刻板印象,就像听一位优雅的女士讲述她这大半生的经历。

    不得不说美中不足的是,翻译有点不够接“地气”,有些词汇太过书面语或不到位,比如书中《臣服:相信生活、他人和自己》,臣服有屈服的意思,让人有一种妥协、被迫的感受,从我对这篇幅的理解,应该是接纳的意思。

    总体而言这是一本让人耳目一新的书,不管是“依赖共生”这个概念的提出,将普遍的现象“老酒装了新瓶”,引人反思;还是书中对边界感形成过程中所不得不面对的各种困境,都让我们感同身受。

    “边界”让我们化茧成蝶

    当下主流的文化,是告诉我们,我们要更爱自己,表现是为自己付出,想吃什么,想喝什么,想买什么就行动起来。

    本书从心理的层面告诉我们,消费主义的“爱自己”是行动上了,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“治标不治本”。

    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,短暂的快乐会稍纵即逝,换来的更是越来越空的内心,而心理上的自救,是让我们回溯过去,找到造成了我们不明白如何才是“爱自己”的原因——边界感的缺失。

    很多时候,我们因为边界感的缺失,产生被迫害的心理,最终走向内耗,甚至觉得人间不值得。读罢此书,忽然有一种原来无知的人竟然是我自己的勘破,所谓不破不立。很感谢遇到这本书,让我回答了开头的问题:

    我需要做什么,我不需要做什么?

    这一切都取决于我在这件事情或者行为中,是否产生了不舒服的感觉。我需要先承认我自己不舒服的感受,然后我再衡量我是否继续做这件事,我有选择做与不做的自由。

    我很喜欢一句话:“愿你有留下来的勇气,也有离开的魄力,愿你有前进一寸的勇气,亦有后退一尺的从容。”

    如同原书中说到的:“边界不是‘获得’的,它来自内心深处,当我们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,边界就产生了。”


   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,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-NC-SA协议进行授权 , 转载请注明从依赖共生到边界,看到真实的自己
    喜欢 (0)